
怎樣才能達到人生的高境界,每個人一生都在自我修行,想達到人生最高境界的人是不多的,需要人們不斷經(jīng)歷各種事情,不斷努力學(xué)習(xí)更深度的知識,下面是怎樣才能達到人生的高境界的內(nèi)容!
一、務(wù)虛和務(wù)實的區(qū)別
比如簽合同,務(wù)虛的人明知道協(xié)議中有不完善、有漏洞,但因為自己粗心錯過了,但后來又怕丟了面子,于是將錯就錯,不敢向別人承認是自己錯了,他會打腫臉充胖子。
而務(wù)實的人則敢于承認,有勇氣去面對和糾正,根本不會在意什么面子,更不會回避,在需要說不的時候,他會毅然地拒絕,敢于說不。
二、在一個團體里,為什么要守規(guī)矩?
國有國法,家有家規(guī)……戒律、規(guī)矩都是幫助自己管住身口意的,是來渡自己的。群體的任何規(guī)矩都是以人為本的,不守規(guī)矩會造成對立和沖突。
以身作則,沒有規(guī)矩不成方圓,一切事物都有一定的規(guī)律 ,都是為了安定,是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保障,也是一個立身處世的底線。
你要融入哪里,為什么不守哪里的規(guī)矩呢?只有守規(guī)矩才能在那里團結(jié)和諧,那里才不會出現(xiàn)害群之馬。
規(guī)矩是對不作為和亂作為者的制約。能夠自律的人就無需規(guī)矩的約束。
三、“玩”是人生的最高境界
“無事于心,無心于事,用之則有,舍之則無”。
你的能力增強了、視野開闊了,那么站的.角度就更高了,這時,你再做同樣的事情就會覺得很輕松。
于是你就過了抱怨期,接下來就是輕松期,再做類似的事情就是好玩了。當有人問你在干什么時,你會說:“沒干什么?。≡谕媪?!”這個“玩”,不是游手好閑、一事無成,而是得心應(yīng)手、游刃有余。
所以,他明明在做事,卻跟人說:“我在玩!”他的確是在玩,因為對這件事,他沒有任何的難度和壓力,猶如在玩一樣,因為這時候,他已經(jīng)完全突破了自己!
人生是一條路,不是往上走就是往下走,前者很難,但后者看似容易,其實更難。畢竟,忍受無所作為、不如意的生活,從某種意義上講更為痛苦。
逆水行舟,不進則退。人來到這個世界上,就應(yīng)該是奮勇向前,芝麻開花節(jié)節(jié)高。
古人說茍日新,日日新,又日新,意思就是告訴人們要不斷進步,通往更高的人生境界。
我把這里的“新”理解為迭代,更新,進化,這也正是世界和生命永恒的主題。
那么,人生如何做到一個“新”字,通往更高的境界呢?主要就四點。
一、首先是明事理。
“明”是明白,“事理”是指事物的本質(zhì)和規(guī)律。天地之間,萬事萬物都有自己的規(guī)則。在《道德經(jīng)》中,這種規(guī)則被稱之為“道”。
“持而盈之,不如其已。揣而銳之,不可常保。金玉滿堂,莫之能守;富貴而驕,自遺其咎。功遂身退,天之道也?!?/p>
這就是說,人生要知道戒驕戒滿,剛不可久,做事要能夠適可而止。如此,才能安然無恙。
實際上,不管工作、事業(yè),還是生活、人際關(guān)系,皆有其“理”。人生在世,我們只要堅持站在客觀規(guī)律這一邊,求真務(wù)實,實事求是,那我們就能持續(xù)進步。
二、其次是通人性。
人是社會動物,是一切社會關(guān)系的總和。我們在這個世界,如果處理不好人際關(guān)系,那生活和工作就難辦了。
古人說得好,“不近人情,舉世皆畏途;不察物情,一生俱夢境。”就是這個道理。
人性是復(fù)雜的,多變的,我們既不要覺得懂得了自己,也不要認為懂得了別人。比如,你可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,明白自己是誰嗎?
魯智深臨終之前才大徹大悟,這說明一個人真正有自知之明是非常難的。自知難,知人難,因此我們要有敬畏心,不要用固定的、過去的眼光看自己和別人。為人處世,要能夠?qū)θ诵酝ㄍ敢恍?/p>
三、然后是懂人心。
不懂人心的后果就是容易受騙,容易得罪人。如果你不知道別人的心思,不知道別人的訴求,那你身邊可能就處處都是荊棘。
我在進入中年階段的`時候有個領(lǐng)悟:
古今中外,那些最聰明、最能干的人往往不是贏到最后的人,或者說聰明能干不是成功的主要因素。事實上,真正的大贏家往往都是那種溝通能力強,是最能夠團結(jié)人的人。
比如劉邦這樣的人,肯定不如項羽武功高,甚至道德人品也不如項羽很多,但他懂人心啊,他能夠感召人,凝聚人,團結(jié)人,做大事帶隊伍,有這點長處就夠了。
四、最后是品人情。
人情如水,水是變化的,難以捉摸的。但如果我們通人性、懂人心,那對人情就能有深刻的洞察和把握。
我們知道蘇秦是歷史上著名的縱橫家、外交家,他在沒有發(fā)達之前,家人厭惡,連飯都不愿給他做,而等蘇秦做官后,衣錦還鄉(xiāng)的時候,“兄弟含笑出戶迎,妻嫂下階傾己顧”,這就是人情之變。
所以,我們對于人情要能“品”,要懂得自己怎么做才能順人情,而不是處處違逆人情。親情、友情、愛情……種種人情,都是人生的滋味,需要我們細細品味。
總而言之,明事理,通人性,懂人心,品人情!人生就是修行,人這輩子只要修煉好這四點,就能通往更高的境界。
人生的境界有高下之分,那么人生的至境應(yīng)該如何達到?“古之真人,不逆寡,不雄成,不漠士?!鼻f子對此提及了三點,將人的生命價值說得十分清楚。
“不逆寡”,即順其自然、一切不貪求,能夠擺脫常人貪多的通病。
“不雄成”,即走出自大的機械心理,覺得自己的成功是自然的結(jié)果,看淡眼前的成敗得失。
“不漠士”,“漠”就是謀,打主意。“不漠士”即對于打主意、想辦法賺錢等一些事情不要過于急切。
假如你能擺脫這三個問題,便可以成為“真人”。真人不打主意,真人不覺得自己有多了不起,真人不會過于計較自己住得如何,吃得如何,處于什么樣的經(jīng)濟狀況。相信看過下面這個故事會給我們一些啟示。
有個人三次詢問智者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什么,智者第一次說“無損于人”,第二次說“無求于人”,第三次說“無愧于人”。這個人對智者三次給自己不同的'答案表示疑惑。智者回答:“這是因為每次來的時候你都有不一樣的情況?!?/p>
第一次來時,你身上還有許多魔障,一不留神就會做出損害他人的事情,所以你最先要做的事情就是,即使不能有益于人,至少也不要有損于人。
第二次來的時候,你還不能自食其力,不管什么事情都請別人來幫你,一心為自己盤算,這在給別人增加負擔的同時,也會給你造成心理壓力,不當社會的包袱還不夠、你還得保證自己不會禍害社會。
第三次來時,你已經(jīng)豐衣足食,而且可以幫助別人了,但你過于介意自己是不是會失敗,面對他人的急難如果袖手旁觀,你會受到良心的譴責,所以第三次我說最高境界是無愧于人。
此人有些不滿:“可我問的是人生最高境界,你回答的只是最低境界而已?!敝钦哒f:“沒有最低境界哪有最高境界?為什么大家只關(guān)心最高境界而忽視最低境界?”智者的反問,讓此人啞口無言。
有人說,人生就如同吃飯一樣,如果一個人能搞明白吃飯的問題,也就把所有的問題都搞明白了。
聰明者為自己吃飯,把吃飯當吃飯;愚昧者為別人吃飯,把吃飯當表演。聰明者在餐館點菜時既不點得太多,也不點得太少,他會根據(jù)自己的食量來點相應(yīng)數(shù)量的菜品;
愚昧者則貪多求全、拼命點菜,專揀那些又貴又怪的菜點,等菜端上來時又忙著給人夾菜,自己卻剛吃幾口就放下了,他們是為了自己的面子或者別人而點菜。
聰明者付賬時只掏自己的一份,并且心安理得;愚昧者結(jié)賬時心驚肉跳,明明賬單上的數(shù)字讓他心里割肉般疼痛,但仍然強迫自己為所有人買單,儼然是大家的衣食父母。聰明者只為吃飯而來,并不是為了討好誰或者跟誰套近乎;
愚昧者卻思慮重重,既想拼酒量,又想交朋友,還想拉業(yè)務(wù),他本來想獲得眾人的羨慕,卻老是取得與其預(yù)期相反的結(jié)果,不是招致別人的恥笑,就是引來別人的利用。吃飯這種享受到了愚昧者這里成為一種酷刑。
其實,人生在某種程度上和吃飯這件事是很像的。人生在世,光怪陸離的東西實在太多,誰也無法說出哪些是好的,哪些是不好的,應(yīng)該追求哪些,應(yīng)該放棄哪些,哪種模式算是成功,哪種模式算是失敗。
也許只有三點是我們可以說明白的:
第一,自己的事情自己承擔,不要麻煩任何人為你代勞,也不要搶著為任何人代勞。
第二,要多照顧自己的情緒,少顧忌他人的眼色,在生活中少一些表演的意味,多一些真性情的體現(xiàn)。
第三,凡事最好量需而行、量力而行,不要定太高的目標。
人生的道理,并不能用簡單或者復(fù)雜一個詞語來概括,擺脫貪念,正視自我,不自欺欺人,不斤斤計較,在達到人生最低境界的基礎(chǔ)上,再去追求人生的最高境界。
文檔為doc格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