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黃帝真身葬在哪,黃帝,華夏上古傳說時代一位著名的部落聯(lián)盟首領(lǐng),是開創(chuàng)中華民族文明的祖先,是中國遠(yuǎn)古時代華夏民族的共主,五帝之首,被尊為中華“人文初祖”,那你們知道黃帝真身葬在哪嗎?
依照司馬遷《史記》中關(guān)于黃帝的記載,軒轅黃帝具備了所有統(tǒng)治者應(yīng)有的優(yōu)秀品德,在他的帶領(lǐng)下,群民經(jīng)過不斷的戰(zhàn)爭,開創(chuàng)了中華民族文明,而他本人也成為了三皇五帝中的第一位帝王。
據(jù)傳,黃帝死后,眾人將他葬入“橋山之巔”,并將他的軀體深埋于黃土之中,以此希望“黃帝的靈魂升天,精神得以永存。”
軒轅黃帝作為中華民族的“文明之祖”,其陵墓千年來受到海內(nèi)外中華兒女的拜謁,但與此同時,更讓大家好奇的是,真正的黃帝陵究竟位于何處?
一、陜西北部今黃陵縣境內(nèi)的橋山之巔
秦始皇是最早來到陜西黃陵縣境內(nèi)黃帝陵祭奠的皇帝,此后,歷朝歷代的統(tǒng)治者便將這當(dāng)作了黃帝陵的.所在地,他們大多也都來此地祭奠。正因為這樣,后來的考古研究中,才會發(fā)現(xiàn)在黃陵縣內(nèi)有大量各朝代遺跡的存在。
此橋山之巔隱于山巒之中,外有群山環(huán)抱、又有沮水環(huán)繞,山上更是長有參天古柏。從山腳起,有一大路直通陵前,山頂還立有一塊著名的“下馬石”,據(jù)說,古代不論官員大小,不管是何身份,只要來黃帝陵祭奠,都需要在下馬石旁邊下馬,步行前往陵墓。
該黃帝陵陵冢高3.6米,周長48米,位于山頂平臺的中央。而在陵墓前的祭亭中,還有由著名作家、歷史學(xué)家郭沫若先生所題的”黃帝陵“三個大字。
二、河北省涿鹿縣的橋山
司馬遷的《史記》中曾記載:“黃帝和蚩尤戰(zhàn)于涿鹿之野。”而由黃帝所統(tǒng)領(lǐng)的群民后來則居住在涿鹿之阿。
因此,一部分人認(rèn)為,此處的橋山才是記載中真正埋葬黃帝的“橋山”。
涿鹿縣的橋山,海拔在981米以上,位于河北省涿鹿城外東南方向20公里處,因其山頂上有塊自然形成的拱石橋,因而被稱為“橋山”。
此外,能進(jìn)一步說明該地是黃帝陵所在地的依據(jù)還有:在橋山周圍的一個山梁處,有一巨大的四方石桌,傳說這便是當(dāng)年祭祀黃帝時用來擺放祭品的地方,且石桌的旁邊還有一塊布滿類似象形文字一樣圖案的峭壁,頗似古人記事所留。
三、北京平谷區(qū)
明朝所修訂的《順天府志》卷一記述,北京市的平谷區(qū),很可能就是“文明始祖”軒轅黃帝的陵墓所在地。
黃帝當(dāng)年曾在河北涿鹿與北京一帶建都,死后也葬于此地。
古往今來,在眾多詩人的詩句中也可略知一二,根據(jù)他們詩中的描繪,如李白的“燕山雪花大如席,片片吹落軒轅臺?!蔽奶煜榈摹拔艺颁寐箍?,古來戰(zhàn)蚩尤,軒轅此立極,玉帛朝諸侯 ?!秉S帝陵極有可能便在此地。
后來,經(jīng)北京市考古人員的研究,也確實確定了北京平谷區(qū)山東莊村村西的軒轅陵的確是黃帝的陵墓,不過,它僅僅是黃帝的衣冠冢,僅此而已。
以上便是黃帝陵墓所在地的三個說法,據(jù)傳,我國的黃帝陵共有七處,除了上述講到的三個地點(diǎn),另外在甘肅、河南、山東等地都有疑似的黃帝陵出現(xiàn),不過,具體哪一個才是真正的黃帝陵,軒轅黃帝陵究竟在何處?時間已過去近五千年,誰也沒有確切的答案。
一、是否仙去
對于黃帝的崩葬,先秦史籍未提到。司馬遷在《史記》中提到黃帝崩葬者有三段話。第一段為篇首:“黃帝崩葬橋山?!钡诙螢椤斗舛U書》:“黃帝采首山銅,鑄鼎于荊山下。鼎既成,有龍垂胡髯下迎黃帝,黃帝上騎,群臣后宮從上者七十余人。
龍乃上去。余小臣不得上,乃悉持龍髯。龍髯拔,墮,墮黃帝之弓。百姓仰望黃帝既上天,乃抱其弓與胡髯號。故后世因名其處曰鼎湖,其弓曰烏號?!?/p>
《封禪書》中另一段為:“上(漢武)北巡朔方,勒兵十余萬,還祭黃帝冢橋山。釋兵須如。上曰:吾聞黃帝不死,今有冢,何也?”或?qū)υ唬骸包S帝已仙上天,群臣葬其衣冠?!焙螅瑬|晉葛宏《抱樸子》又載:“汲郡冢中竹書言:黃帝既仙去,其臣有左徹者,削木為黃帝之像,帥諸侯朝奉之?!?/p>
分析對比上面四段記載,可見大都說黃帝是“仙去”、“上天”這顯然是托詞。究其根源,恐怕與黃帝晚年人山修道有關(guān)。黃帝曾上崆峒山尋“廣成子”問道:曾見“大隗”于具茨之山:曾登峨眉謁“天真皇人”:還曾“辭其國大夫,上于博望之山,談臥三年以自求也”。隨同黃帝人山修道者,七十余人。
《列仙傳》載:“黃帝自擇亡日,七十日去,七十日還,葬于橋山,山陵忽崩,墓空無尸,但劍舄在焉?!边@是說,黃帝隱入深山七十天回朝講道一次,直到老死。死后葬在橋山。故所謂黃帝“乘龍升天”者,實是“乘馬人山”修道去了?!盾庌@黃帝傳》介紹一種“騰黃之獸,狀如狐,所謂八翼之龍,游天下也”。古人稱寶馬為龍駒。
二、黃帝陵在哪里
正因為黃帝崩葬的記載有如許曲曲折折,所以關(guān)于黃帝的陵園位置也是眾說紛紜。天下黃陵競有五處。
1 山東曲阜
一處是山東曲阜,其依據(jù)是《一統(tǒng)志》和《廣輿記》的記載:“軒轅壽陵在山東兗州曲阜縣東北二里。”關(guān)于曲阜,前已述及,此地與黃帝沒有關(guān)系。所有壽丘地名,也是黃帝曾封泰山、禪云云,帶去的地名。況且那里只有壽丘,而未見有黃帝陵。
2 河北平谷
第二處是河北平谷縣(今屬北京)。其依據(jù)是《輔志》所載:“軒轅陵在平谷縣東北十五里漁子山下?!彼?992年,當(dāng)?shù)厝吮阍谏缴闲藿S帝陵。此處也屬既無史籍作依據(jù),也無考古證據(jù)。
3 河北涿鹿
第三處為河北涿鹿。其依據(jù)是《魏書太宗紀(jì)》載:“神瑞二年六月壬申,幸涿鹿,登橋山,觀溫泉,使使者以太牢祠黃帝廟?!薄疤┏F吣昃旁滦劣希覙蛏?,遣使者祠黃帝”。另有《魏書世祖紀(jì)》載:“神廢元年八月,東幸廣寧,臨觀溫泉,以太牢祭黃帝?!边@兩則記載,系北魏明元帝、太武帝年間,兩次在涿鹿橋山,一次在廣寧祭黃帝的事。
因此當(dāng)代便有學(xué)者提出:“黃帝陵在涿鹿。因涿鹿有橋山,那便是《史記》所載'黃帝崩葬橋山’?!薄度障屡f聞補(bǔ)遺》也提到此處:“軒轅陵在橋山,載記所同。然橋山非一,上郡媯州皆有之……”(古媯州在古涿鹿境)。那么黃帝究竟是否葬在涿鹿呢?尚需實地考察。
今之河北涿鹿縣,黃帝留下的遺址遺跡甚多。首先是黃帝城在涿鹿縣帆山鎮(zhèn),自古就有一段古城墻遺址。當(dāng)?shù)厝朔Q“黃帝城”(彩圖二十六)。就是《史記》所載黃帝“合符釜山,而邑于涿鹿之阿”的地方。1957年,考古工作者在這里進(jìn)行了發(fā)掘,出土了生產(chǎn)工具和生活用具,有石鐮、石磨棒、陶紡輪、陶罐等,經(jīng)專家鑒定系具有仰韶文化特征的陶器。
但仰韶時期的涿鹿故城已經(jīng)破壞,現(xiàn)有城墻遺址乃建于戰(zhàn)國時期,大約在北魏時期,也被廢,“涿鹿”之名也隨之消失。但在民間,則以“黃帝城”的.名字一直保留下來。此外,涿鹿縣還有蚩尤城遺址和阪泉遺址。
對此,《晉書》、《水經(jīng)注》都有記載:“涿水出涿鹿山,世謂之張公泉,東北流逕涿鹿縣故城南。黃帝與蚩尤戰(zhàn)于涿鹿之野,留其民于涿鹿之阿,即于是也。其水又東北與阪泉合?!薄段和恋赜洝罚骸跋侣涑悄狭镉袖寐钩牵菛|一里有阪泉,泉上有“黃帝祠’”《晉太康地理志》曰:“阪泉,地名也,泉水東北與蚩尤泉合,水出蚩尤城。”
《魏土地記》稱:“涿鹿城東南六里有蚩尤城。”今蚩尤城遺址位于黃帝城東北六里。近年來,在黃帝城遺址近旁,建起了“三祖堂”,“三祖”者,炎帝、黃帝、蚩尤也,堂內(nèi)供奉三祖圣像。涿鹿縣黃帝遺跡還有釜山,即黃帝“合符釜山”的地址,在涿鹿縣的保岱鄉(xiāng)窯子頭村。
此地史籍也有記載,《魏書》:“釜山在潘城西北三里,有歷山,形如覆釜故以名之?!薄短茣芬草d:“釜山在媯州。”按:今之涿鹿縣保岱鄉(xiāng),即古潘城、媯州之舊址。但經(jīng)查訪,涿鹿沒有黃帝陵。
第一、橋山說在兩漢時期,黃帝葬橋山說占主導(dǎo)地位,但橋山所在地卻有不同說法。一說在羅川縣(今甘肅正寧縣),還有一說在山西安定縣,也有說在陜西中部縣(今陜西黃陵縣)。
第二、長沙說
黃帝葬長沙的這種說法始見于北宋曾鞏。曾鞏《隆平集》里記載:“乾德四年詔:先代帝王各置守陵戶。太皞葬長沙,黃帝葬長沙,高陽葬臨河,帝高辛葬濮陽,帝堯葬城陽谷林,帝舜葬零陵九疑,女媧葬趙城,禹葬會稽,湯葬寶鼎,文王武王并葬咸陽?!?/p>
第三、平谷說黃帝葬于平谷的這種說法由清代學(xué)人朱彝尊首先提出。黃帝葬平谷說,或許源于黃帝都于涿鹿之說。既然黃帝曾經(jīng)都于涿鹿,那么,黃帝死后葬于平谷,也是與理可通。朱彝尊以為,橋山黃帝陵既然是衣冠冢。
那么,平谷黃帝陵也可能是黃帝的衣冠冢。所以,他提出了黃帝的'衣冠?!盎蛘叻且惶幰病钡囊蓡?。這是一個學(xué)者審慎的疑問,既合乎實情,亦很有道理。第四、荊山說
《史記·封禪書》和《孝武本紀(jì)》都有黃帝采首山銅、鑄鼎于荊山下的記載。上古時期有“墓而不墳,不起陵寢。其行也不還葬,葬則擇不食之地,藏之而已”之風(fēng)俗。
所以,三代之前的歷史人物幾無葬地可考。以黃帝而論,即便去世后安葬了,但由于歷史久遠(yuǎn),山陵巨變,至司馬遷時,想把黃帝安葬地坐實也是不大可能的。
司馬遷關(guān)于黃帝歸宿的記載自相矛盾,反映出當(dāng)時有關(guān)黃帝葬地的傳說頗為復(fù)雜,以至于司馬遷無所遵循,難定取舍,只好都記載下來,讓后人進(jìn)行甄別??墒牵笕艘姷降纳瞎盼墨I(xiàn),根本無法與司馬遷相提并論,于是就把相關(guān)傳說坐實,各地的黃帝陵或黃帝冢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出現(xiàn)的。
文檔為doc格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