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永州炎帝陵在哪里,說到永州炎帝陵,相信許多人旅游的時候去哪里玩過,而永州炎帝陵具有很悠遠的歷史,所以許多人會想到哪里深入了解一下。但許多人不知道永州炎帝陵在哪里,下面給大家介紹!
炎帝和黃帝一樣,同是中華民族的始祖。炎帝,姜姓,父少典氏,母女登。傳說中的炎帝是我國上古時代一個先進氏族部落的首領(lǐng),約距今五千多年,為中華農(nóng)耕文化的創(chuàng)始人。相傳他始教民稼穡,故稱神農(nóng)氏。以火德王,故又稱炎帝。
一般認為,炎帝生于今湖北隨州,長于姜水,游于陜西寶雞,后沿渭河東下至黃河中游地帶,再南去江漢平原及湖南。
據(jù)史書記載,他始作耒耜,教民耕作;遍嘗百草,發(fā)明醫(yī)藥;治麻為布,制作衣裳;首辟市場,互通有無;;削桐為琴,結(jié)絲為弦,作五弦之琴;削木為弧,剡木為矢,弧矢之利,以威天下。
他開創(chuàng)了新石器時代的原始農(nóng)業(yè),是我國農(nóng)耕文化的首創(chuàng)者,使人們由游獵走向農(nóng)業(yè),由蒙昧走向文明時代。
他和另一個先進氏族部落首領(lǐng)黃帝軒轅氏,先后創(chuàng)造了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的古代文明,為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大廈奠定了基石,被海內(nèi)外炎黃子孫同尊為華夏人文始祖。
《國語》上說,黃帝和炎帝是兄弟,司馬遷在寫《史記》時就已經(jīng)否定。炎帝和黃帝根本不是什么同父母兄弟,他們是兩個不同時代、不同民族的首領(lǐng)。
一般人認為,炎帝生長在姜水,黃帝生長在姬水,兩人都生活在渭河流域,這其實是不可能的。
炎帝族和黃帝族在生活習性和生產(chǎn)形態(tài)上是兩個互相排斥的民族,不可能同時適應(yīng)于一個環(huán)境,更不可能在同一環(huán)境獲得各自的發(fā)展。
兩族因為生存引起競爭,雖然一時成為仇敵,但隨著時間的推移,通婚、同化的結(jié)果,使他們已經(jīng)渾然一體。炎帝最先發(fā)展的領(lǐng)地在哪里?
炎帝的領(lǐng)地就在今湖南南部、羅霄山脈以西、南嶺以北的湘江上游,包括今衡陽以南的耒水、湘水、瀟水諸流域,直至沅水、資水上游,然后逐步向東、向南、向西、向北發(fā)展,特別是經(jīng)湖北向北發(fā)展。
《竹書紀年》是最早說炎帝葬于長沙之茶鄉(xiāng)的書,在唐代就有祭炎帝的儀式。
炎帝陵人稱“中國第一陵”,留傳至今的`共有兩處,一在陜西寶雞,一在湖南炎陵縣。有人認為,寶雞的炎帝陵是第一代陵,炎陵縣的炎帝陵是第八代陵,這種說法的根據(jù)是什么?
寶雞的炎帝陵在天臺山,至今尚有神農(nóng)遺跡和傳說。天臺山上,原有停放炎帝遺體的骨臺寢殿。
寢殿已湮沒,柱礎(chǔ)石、墻垣基礎(chǔ)依然可見,漢白玉的“骨床”仍然嵌在寢堂殿址中央。按當?shù)氐膫髡f,神農(nóng)曾上天臺山,嘗百草辨藥性,不幸誤食了斷腸草,因為沒有及時找到解藥,肝腸斷裂而死,就地安葬于蓮花臺。
據(jù)史料記載,寶雞民眾祭祀炎帝活動,始于春秋,盛于漢唐。每年七月初七日,都要舉行祭祀活動。20世紀90年代初,鑒于涉及到炎帝的古建筑大多毀損,寶雞興建了兩處炎帝紀念地,即炎帝祠和炎帝陵。
另一個炎帝陵在湖南。西晉皇甫謐《帝王世紀》等史書記載,炎帝為民治病,采藥來到湖南,日遇七十毒而不輟,最終因誤嘗斷腸草而“崩葬于長沙茶鄉(xiāng)之尾”,一些人認為就是今炎陵縣鹿原鎮(zhèn)鹿原陂。
自漢代開始,人們就在這里奉祀炎帝,建造了炎帝廟,唐代繼為奉祀。
967年,宋王朝下旨,在鹿原陂尋得陵墓,建宗廟祭祀炎帝。宋朝的炎帝陵殿仿皇宮式樣建造,午門、丹墀、龍陛,一應(yīng)俱全。
此后,歷代帝王都視此為圣地,并不斷派官員前往朝拜,舉行大典進行祭祀。人民群眾則在此燒香、宰牲祭祀,終年絡(luò)繹不絕。
一千多年來,炎帝陵殿曾多次被焚毀,又經(jīng)多次修復(fù)。建國以后,炎帝陵即被湖南省列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,后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。
1986年,國家決定重新修建炎帝陵,1988年工程完工。重新修復(fù)的炎帝陵較前稍有擴大,陵區(qū)面積達1000平方米,陵殿建筑群紅墻黃瓦,金碧輝煌。氣勢雄偉壯觀。
主殿共分四進:一為午門。午門左右分列戟門和掖門。二進為行禮亭,是奉祀時宰牲敬香燭拜祭處。三進為正殿,大型祭祀典禮場所,殿內(nèi)正中置炎帝金身坐像。四進是墓碑亭和墓冢。
炎帝陵,位于株洲炎陵縣,是中華民族始祖炎帝神農(nóng)氏的寢陵,這里古樹參天、景色秀麗。千百年來,陵前的祭祀活動歷久不衰,俎豆馨香,終年不絕。
炎帝陵景區(qū)包括炎帝陵殿、御碑園、皇山碑林、天使公館、圣火臺、神農(nóng)大殿、朝覲廣場、圣德林、炎帝陵牌坊、崇德坊、鹿原陂、龍腦石、龍爪石、洗藥池等景點,這些景點都分布在南北向的中軸線上。
炎帝陵殿炎陵山(又名皇山)西麓,是炎帝陵景區(qū)的主體景點,大殿金瓦紅墻,有濃郁的'清式建筑風格,莊嚴肅穆、壯麗堂皇。過午門、行禮亭、陵殿、墓碑亭便是炎帝墓冢,墓前石碑為清道光七年知縣沈道寬所書。
冢丘碧草茵茵,四周花木郁郁。炎帝作為中華民族的始祖之一,自古以來便得到上起帝王、下至百姓的尊崇和祭奠。
對炎帝的祭祀,傳說中民間始于夏,官方見于周,帝王起于唐而興于宋。以后歷代皇帝便“三歲一舉,率以為?!保看渭漓胪戤吋纯逃宰骷o念。
景區(qū)內(nèi)除了門票外,拜祭炎帝時所需的香、鞭炮以及景區(qū)內(nèi)一些工作人員塞給游客的平安果等物品,都需要另外收費。
陵殿特點
炎帝陵殿建筑布局分為五進:第一進為午門,第二進為行禮亭,第三進為主殿,第四進為墓碑亭,第五進為墓冢。殿外修復(fù)了詠豐臺、天使館、鹿原亭等附屬建筑。整個建筑金碧輝煌,重檐翹角,氣勢恢宏,富有民族傳統(tǒng)風格,屬清代建筑風格。
一進
一進為午門,拱形石門,高4.0米、寬2.6米,門前為長寬均為50米的朝覲廣場,左右分列為拱形戟門和長方形掖門,門扇均為實榻大門。
進午門正中,樹立國 家主席江澤 民1993年9月4日親筆題寫的“炎帝陵”漢白玉石碑,前嵌盤龍龍陛,取名龍蟠虎踞,天下一統(tǒng),江山穩(wěn)固之意。左右分立雄健的山鷹和白鹿花崗石雕。
二進
二進為行禮亭,是炎黃子孫奉祀始祖的地方,采用廡殿頂,前后檐各四柱落腳的三開間長方亭,面寬14.03米,進深5.53米,亭高8.33米,正上懸掛原全國政協(xié)副主席周培源手書“民族始祖、光照人間”匾額,亭前嵌雙龍戲珠龍陛,取名雙龍起舞,盛世逢年、天下太平之意。
亭中設(shè)置香爐、燭臺,供人們進香祭拜行禮之用。行禮亭左右為卷棚硬山式碑房,收集了歷代告祭文殘碑8塊。
三進
三進為陵殿,重檐歇山頂,面寬21.16米,進深16.94米,占地358.5平方米,殿高19.33米,由三十根直徑60厘米的花崗巖大柱按四排前廊式柱網(wǎng)排列支撐,上下檐為單翹昂頭五彩斗拱,正脊檐角飾鰲魚獸吻。
殿內(nèi)天花飾以金龍和璽、龍草和璽、龍鳳和璽及旋子式、蘇式等彩繪,共繪彩龍9999條。大殿門額高懸陳云同志題詞匾額“炎黃子孫,不忘始祖”。
殿中設(shè)花崗基石神臺,上立檀木神龕,龕內(nèi)端坐炎帝金身祀像,上書“齊天鼻祖”。炎帝兩手分執(zhí)各穗、靈芝,身前是藥簍,左右為木雕蟠龍邊柱。
殿前龍陛為漢白玉臥龍浮雕,臥在炎帝陵前,似走非走,取藏龍臥虎、皇權(quán)至上至尊之威。
四進
四進為墓碑亭,采用四角攢尖式屋頂,檐角高翹,高7.1米,長寬各6.4米,亭內(nèi)正中樹一塊高2米,寬1.45米的漢白玉墓碑,上鐫刻原中共中央總[書記]胡耀邦手書“炎帝神農(nóng)氏之墓”。
五進
五進為炎帝墓冢。墓冢封土高5.58米,進深6.64米,寬28.9米,墓前石碑為清道光七年(1827年)知縣沈道寬所書。
文檔為doc格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