舊時習(xí)俗;斗巧:七夕斗巧,判定斗巧者巧拙的“卜巧”方法。
1、穿針乞巧
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,始于漢,流于后世?!段骶╇s記》說:“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于開襟樓,人具習(xí)之?!蹦铣鹤谥\《荊楚歲時記》說:“七月七日,是夕人家婦女結(jié)彩樓穿七孔外,或以金銀愉石為針?!?/p>
《輿地志》說:“齊武帝起層城觀,七月七日,宮人多登之穿針。世謂之穿針樓?!蔽宕跞试!堕_元天寶遺事》說:“七夕,宮中以錦結(jié)成樓殿,高百尺,上可以勝數(shù)十人,陳以瓜果酒炙,設(shè)坐具,以祀牛女二星
妃嬪各以九孔針五色線向月穿之,過者為得巧之侯。動清商之曲,宴樂達(dá)旦。土民之家皆效之?!痹兆趦x《元氏掖庭錄》說:“九引臺,七夕乞巧之所。至夕,宮女登臺以五彩絲穿九尾針,先完者為得巧,遲完者謂之輸巧,各出資以贈得巧者焉?!?/p>
2、曬書、曬衣
據(jù)載,司馬懿當(dāng)年因位高權(quán)重,頗受曹操的猜忌,有鑒于當(dāng)時為求自保,他邊裝瘋病躲在家里。魏武帝仍然不大放心,就派了一個親信令史暗中探查。時值七月七日,裝瘋的司馬懿也在家中曬書。
令史回去稟報魏武帝,魏武帝馬上下令要司馬懿回朝任職,否則即可收押。司馬懿只乖乖地遵命回朝。另有一種人,在亂世中,以放浪形骸來表達(dá)心中的郁悶。他們藐視禮法,反對時俗。
劉義慶的《世說新語》卷二十五說,七月七日人人曬書,只有郝隆跑到太陽底下去躺著,人家問他為什么,他回答:“我曬書”。這一方面是蔑視曬書的習(xí)俗,另一方面也是夸耀自己腹中的才學(xué)。
曬肚皮也就是曬書。漢代曬衣的風(fēng)俗在魏晉時為豪門富室制造了夸耀財富的`機(jī)會。名列“竹林七賢”的阮咸就瞧不起這種作風(fēng)。七月七日,當(dāng)他的鄰居曬衣時,只見架上全是綾羅綢緞,光彩奪目。
而阮咸不慌不忙的用竹竿挑起一件破舊的衣服,有人問他在干什么,他說:“未能免俗,聊復(fù)爾耳!”由這幾則小故事看來,就知道當(dāng)時七夕曬書、曬衣的風(fēng)俗有多盛了。
3、種生求子
舊時習(xí)俗,在七夕前幾天,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層土,播下粟米的種子,讓它生出綠油油的嫩苗,再擺一些小茅屋、花木在上面,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樣,稱為“殼板”,或?qū)⒕G豆、小豆、小麥等浸于磁碗中
等它長出敷寸的芽,再以紅、藍(lán)絲繩扎成一束,稱為“種生”,又叫“五生盆”或“生花盆”。南方各地也稱為“泡巧”,將長出的豆芽稱為巧芽,甚至以巧芽取代針,拋在水面乞巧。
還用蠟塑各種形象,如牛郎、織女故事中的人物,或禿鷹、鴛鴦、等動物之形,放在水上浮游,稱之為“水上浮”。又有蠟制的嬰兒玩偶,讓婦女買回家浮于水土,以為宜子之祥,稱為“化生”。
一、七月初七乞巧節(jié),少不了乞巧活動
七月初七,不僅被稱為七夕節(jié),還叫乞巧節(jié),也就是祈求心靈手巧,技藝精湛的意思。因此這天有許多民俗“乞巧”活動。比如有坐巧、迎巧、拜巧、祭巧、卜巧、娛巧、送巧等等活動,祈求織女娘娘賜以聰慧、靈巧。當(dāng)然,還有一些喜聞樂見的風(fēng)俗,我們看看非常有意思的“穿針乞巧”活動吧!
【穿針乞巧】
過去,男人忙于耕田種地,收獲糧食;女子多是在家中縫縫補(bǔ)補(bǔ),制作衣物。因此,女孩子有一手好的針線活,那可非常受男孩子追求。
詩云:“家家乞巧望秋月,穿盡紅絲幾萬條”。乞巧節(jié),女孩子們圍繞這個話題,展開豐富多彩的民間活動,“穿針乞巧”:
就是一項喜聞樂見的手藝比賽,方法很簡單,就是比一比,看一看,誰穿針引線最快,誰是第一名,大家就是比賽,更是交流技藝活動。當(dāng)然,在牛郎織女相會之夜,更是希望織女賜巧,讓姑娘們心靈手巧,獲得一個好姻緣,幸福美滿。
當(dāng)然,在七月初七這天,不僅有常見穿針乞巧,還有許多乞巧活動,比如“對月穿針”、“投針驗(yàn)巧”、“蘭夜斗巧”、“喜蛛應(yīng)巧”等活動,各地風(fēng)俗不盡相同。
二、七月初七七夕節(jié),少不了祭拜活動
在中華民族的傳統(tǒng)節(jié)日中,總是少不了各種祭拜活動,七夕節(jié)同樣如此,我們看看有哪些傳統(tǒng)習(xí)俗。
【祭拜織女】
織女,是故事的關(guān)鍵人物,傳說是王母娘娘的七女兒,也被稱為七仙女或者七姐,甚至有的還叫七星娘娘。七月初七七夕節(jié),正是牛郎和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,在民間,流傳著祭拜織女的活動。
詩云:“七夕今宵看碧霄,牽??椗珊訕颉???椗?,是七仙女,被人們視為保護(hù)神,不僅保佑女孩子婚姻幸福美滿
還賜予她們手藝,心靈手巧,而且還是小寶寶們的'守護(hù)者。傳說,她在民間時,傳授婦女紡織技術(shù),制作出精美的衣物。因而,深受人們愛戴和尊敬。
到了農(nóng)歷七月七日,民間傳說,正是織女的生日,到了晚上,人們準(zhǔn)備豐富的供品,仰望星空,進(jìn)行祈禱和祭拜,希望紡織女神,賜予她們智慧、巧藝和美好姻緣,早生貴子。
三、七月初七女兒節(jié),少不了愛情活動
前面,我們談到七月初七晚上,民間多有祭拜活動,自然希望織女保佑,婚姻幸福美滿,當(dāng)然,還有其他豐富多彩的傳統(tǒng)習(xí)俗。
【儲七夕水、游七姐水】
在神話故事中,正因?yàn)槠呦膳诤又邢丛?,才和牛郎相遇,喜結(jié)良緣。
因此,人們在七月初七這天,有儲存“七夕水”的風(fēng)俗。早早地起床,到河邊或者井里準(zhǔn)備好水,儲存起來,后面使用,希望能夠得到七仙女的仙氣,身體安康,避邪去病,保佑身體健康,萬事如意。
這天,比較儲存七夕水,還有“游七姐水”的風(fēng)俗,還有的美名其曰:“仙女淋浴日”。像七仙女一樣,在河水中自由自在,快快樂樂的洗澡。據(jù)說,這天的河水圣潔干凈,仙氣十足,驅(qū)邪避病,保佑人們身體健康,姻緣大吉。
七夕的主要活動
山東。在濟(jì)南、惠民、高青等地,陳列瓜果乞巧,等待喜蛛結(jié)網(wǎng)于瓜果之上。鄄城、曹縣、平原等地是吃巧巧飯:七個要好的姑娘集糧集菜包餃子,把一枚銅錢、一根針和一個紅棗分別包到三個水餃里
乞巧活動以后,她們聚在一起吃水餃,傳說吃到錢的'有福,吃到針的手巧,吃到棗的早婚。諸城、滕縣、鄒縣一帶把七夕下的雨叫做“相思雨”或“相思淚”,因?yàn)槭桥@煽椗鄷隆?/p>
浙江。杭州、寧波、溫州等地,在這一天用面粉制各種小型物狀,用油煎炸后稱“巧果”,晚上在庭院內(nèi)陳列巧果、蓮蓬、白藕、紅菱等。
女孩對月穿針,以祈求織女能賜以巧技,或者捕蜘蛛一只,放在盒中,第二天開盒如已結(jié)網(wǎng)稱為得巧。金華一帶,七月七日家家都要?dú)⒁恢浑u,意為這夜牛郎織女相會,若無公雞報曉,他們便能永遠(yuǎn)不分開。
廣西。傳說七月七日晨,仙女要下凡洗澡,喝其澡水可避邪治病延壽。此水名“雙七水”,人們在這天雞鳴時,爭先恐后地去河邊取水,取回后用新甕盛起來,待日后使用。
廣東。廣州的乞巧節(jié)獨(dú)具特色,節(jié)日到來之前,姑娘們就預(yù)先備好用彩紙、通草、線繩等,編制成各種奇巧的小玩藝,還將谷種和綠豆放入小盒里用水浸泡
使之發(fā)芽,待芽長到二寸多長時,用來拜神,稱為“拜仙禾”和“拜神菜”。七夕之后,姑娘們將所制作的小工藝品、玩具互相贈送,以示友情。
福建,七夕節(jié)時要讓織女欣賞、品嘗瓜果,以求她保佑來年瓜果豐收。供品包括茶、酒、新鮮水果、五子(桂圓、紅棗、榛子、花生、瓜子)、鮮花和婦女化妝用的花粉以及一個上香爐。
七夕乞巧的應(yīng)節(jié)食品,以巧果最為出名。巧果又名“乞巧果子”,款式極多。主要的材料是油、面、糖、蜜。乞巧時用的瓜果也有多種變化:或?qū)⒐瞎癯善婊ó慀B,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圖案;此種瓜果稱為“花瓜”。
文檔為doc格式